弘一法师的魅力令人着迷,甚至就连孤傲的张爱玲也曾说:“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,我是如此的谦卑。”他的一生,贯穿着对世俗与出世的交替追寻。
今天,我们来聊聊他的人生和他临终前的偈语。
李叔同,1880年出生于天津的显赫家族。他父亲李世珍曾官至吏部主事,辞官后继承家业,成为津门巨富。李叔同自幼聪明,六七岁读《昭明文选》,十三岁书法和篆刻闻名一时。
少年成名后,他与母亲移居上海,文名鹊起。二十多岁,他赴日本留学,研习美术和西洋音乐。可以说,他的人生如同开挂一般,才华横溢,涉猎广泛。
他是书法家、诗人、画家、音乐家、戏剧家,甚至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。这样一位全才,令人不禁联想到北宋的苏轼。
然而,苏轼虽多才多艺,却始终未能真正遁入空门。李叔同不同,他不仅是入世的才子,还是出世的高僧。
李叔同的人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,39岁之前,他是风流才子,锦衣玉食,风华正茂。然而,39岁之后,他毅然遁入空门,成为弘一法师。
他将所有收藏赠送他人,仅留粗布衣物和日常用品。1918年,他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,从此过午不食,仅以米饭、咸菜和白开水为生,苦心向佛,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清修生活。
1942年10月13日,弘一法师圆寂前留下了一首偈语,寄给弟子。这首偈语仅有三十二字,却深含哲理,饱含他一生的感悟和思考。
> 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。
> 执象而求,咫尺千里。
> 问余何适,廓尔忘言。
> 花枝春满,天心月圆。
第一句“君子之交,其淡如水”,出自《庄子》。君子之间的友情,不带功利色彩,如清水般平淡绵长。
弘一法师一生与人交往,正体现了这个“淡”字,不攀附,不热络,最终赢得了真挚的情意和尊敬,找到了内心的平和。
第二句“执象而求,咫尺千里”,意指执迷于表象,往往使人偏离所求。弘一法师在此提醒世人,追求美好生活或生命真相时,不要深陷于表象,否则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
第三句“问余何适,廓尔忘言”,表达了他对生命归宿的淡然态度。
临终前,他告诉弟子:我的生命之路已到尽头,如果问我要去哪里,我只能说所去之处寥廓无边际,竟不知如何言说。将来你们想起我时,只需看看春日枝头的繁花,看看天际澄澈的明月。
这首偈语,传达了弘一法师对人生、对人际关系、对生死的深刻思考。他看透了人世间的名利与情感,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从容。
有人说,人生有三种境界:对物质生活的追求、对精神层面的追求、对灵魂生活的追求。弘一法师前半生富足,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极为丰富。
然而,他选择了第三种境界——对灵魂生活的追求。他放弃名望财富,抛妻别子,进山修行,这种选择令人敬佩。
他曾对崇拜他的潘天寿说:“莫以为佛门清净,把持不住一样有烦恼。”他看重的是内心的宁静,而非形式上的出家。正是这种对本质的追求,使他在生活中表现出深厚的慈悲之心。